我國食用油消費存在著推崇“精而純”的誤區,導致糧油企業為了迎合市場,過度加工現象較為突出。這不僅造成糧油出品率低、浪費嚴重,而且不利于老百姓身體健康。
近日,在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期間,江南大學教授王興國建議,我國食用油消費應向“少吃油、吃好油”的方向轉變,提倡健康消費。
“過度加工既增加了加工過程的油脂損耗,又降低了油脂的營養水平。”王興國以食用油舉例,油脂的過度加工,主要表現在精煉過程,比如脫膠、脫酸、脫色以及脫臭階段,其中脫臭是造成營養素流失量和危害物形成量最多的工序。長時間的高溫脫臭過程會將油中的營養素脫除,另外還會形成一些有害的物質。
同時,中國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是偏高的,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列全球第五,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。
“高度精制食用油的用量過多,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居民飲食結構失衡的主要因素,也是導致慢性病高發的主要罪魁禍首。”他表示。
王興國建議,應該提倡食用油健康消費觀,“少吃油”。“對于消費者的建議來說,家庭消費和使用植物油,最好是定量化,每人每天植物油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5-30克。同時,我們也要重視隱形油脂的攝入,所謂隱形油脂,是指食物中所含的油脂,對于成年人來說,隱形油脂攝入量最好不要超過植物油的攝入量,也就是說,成年人的每天總脂肪攝入量應控制在60克內。此外,還要注意限制高含油量食品的攝入量,比如薯片等油炸食品。”
另一方面,王興國還建議以“精準適度加工”取代過度加工,推動油脂加工業轉型升級,讓老百姓能夠“吃好油”。
“精準適度加工”即在科學認識油料、油脂中各種物質的組成、變化規律和量效關系的基礎上,在滿足食品安全要求前提下,兼顧成品油營養、口感、外觀、出品率和成本而實施的先進合理加工過程。
王興國表示,通過精準適度加工,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植物油中有益伴隨物,控制并減少危害物形成,提高植物油的食用品質和使用穩定性。同時,還可以減少煉耗,降低消費,提高出油率。“若全面推廣精準適度加工,有望多得油120多萬噸,相當于提高自給率3%。”
特別是在當前“雙碳”目標的背景下,“精準適度加工”可以降低對油料資源和能源消耗的需求,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壓力,實現“降油增綠”。